重复与练习是学习的唯二真理——《考试脑科学读后感》

爱吃草的熊 0 2023-02-15

五一假期前终于读完了《考试脑科学》(以下简称《考》)这本书。

其实这本书我是第2次阅读了,之所以重读也是因为看了《卡片笔记写作法》和《贪婪的多巴胺》之后,突然想起这本书也是从大脑的机制说起。

重读过程中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是:学习是一个关联的过程,把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连接起来就是学习。

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而方法背后的基本原理大体上可以分为:

  1. 重复是记忆的唯一方法

  2. 练习与实践是提高成绩的最佳方法

  3. 渐进式学习是学习的最短路径

重复是记忆的唯一方法

为什么复习对于记忆如此重要?

这里的记忆,主要指的是长期记忆,长期记忆是人行为处事的基石。

按《考》书中所说,因为大脑只关注与生存有关的信息,而我们从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大部分都与生存无关,所以大脑对于这些知识采取⌈左耳进右耳出⌋的方式,如果只读一次的话基本上什么都记下来。

而要想让大脑认为知识很重要,唯一的办法是欺骗大脑,在一定时间反复的学习与记忆知识,这样大脑就会认为这些知识很重要,自然就会记住。而经过一定频次的重复之后,知识就会转化为长期记忆。

所以,提高记忆的关键就是提升重复的效率。经过记忆工作者的实践与脑科学家们的研究,目前认可度最高的记忆方法是supermemo,一种基于间隔重复的记忆方法。

学生时代我们或多或少都接触过间隔重复记忆法,比如大名鼎鼎的艾宾浩斯记忆法。实际上目前的通用记忆方法都是基于同一个原理:在遗忘节点前及时复习。

下面这个方法大家可能都实践过:

  • 第 1 次复习:学习后的第 2 天

  • 第 2 次复习:第 1 次复习 1 周后

  • 第 3 次复习:第 2 次复习 2 周后

  • 第 4 次复习:第 3 次复习 1 个月后

而之所以要这样记忆,又和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换有密切联系。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生成突触来交换信息,记忆的频次越高,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也就越可能变为长时记忆。

在《考》书中,对于长期记忆背后的机制也有所阐述。书中引入了⌈LTP——长时增程效应⌋的概念。要实现长期记忆,就需要大脑产生足够多的LTP,所以记忆的关键又进一步变成了如何产生LTP。我将书中的方法总结如下:

  • 方法1:保持好奇心

    • 与自己对话,自我反思

    • 定期输出,作为测验

    • 要始终抱以”读厚-读薄-再读厚“的精神去阅读

  • 方法2:用情绪辅助记忆,因为杏仁核同样可以引发LTP

    • 场景记忆:用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代入记忆

    • 戏剧式记忆:代入自身情感,以演员的态度进行记忆

  • 保持适当的紧张感,临阵磨枪和长时间备考都不可取。

  • 保持饥饿感,不要吃的太饱,不要让环境太舒适

同样的道理我认为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要对自己的笔记/卡片进行定期回顾与整理。因为我们的笔记可能是随堂记录,可能是随手而为,这种程度的创作其实并没有在我们的大脑里产生比较深的⌈痕迹⌋,换句话来说突触生成的太少,并没有真正的连接神经元。这与第一次看教材时可能啥都没记住是同一个道理:我们的大脑认为⌈这不重要⌋。

所以我们应当坚持这样一种态度:回顾比记录更重要。

当然,我们对于笔记可能不需要使用supermemo这类间隔重复的方法,每天随便看看就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实践是提高成绩的最佳方法

记忆的过程不止是记忆,更重要的是提取。根据记忆原理一文中所述,记忆分为三个阶段:编码、存储、提取。

这里我借鉴一下记忆宫殿来说明记忆提取: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想成是一个存满档案的档案室,记忆(记住某件事)就好像是往档案室的某个抽屉里塞东西,提取记忆则是在档案室里找东西,只有取的次数越多,我们才对提取这件事情越熟悉,知道哪条路径更好。

《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中,也提到这一点:检查是不是学会一个知识点,或者看懂一篇文献,最好的办法就是写下来:

一个历史学家在费曼办公室看到了费曼的笔记,他惊喜的说:“我看到了费曼的手稿。”

费曼严肃的回答:“不,这就是我的思考。”

历史学家说:“那这就是思考过程的记录。”

费曼说:“不,我不写就无法思考。”

想法如果只在脑子里发生而不记录下来,那只是过眼云烟。只有写下来的想法,才能让自己开始思考。因为偶然发生的感想只是大脑的浅层反应,而通过写这个动作,在写的过程会自然的审视自己的点子,从而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开始考虑why,how等现象背后的原因。这也就是费曼所说的⌈不写,就无法思考。⌋

同样还是费曼,费曼有一句经典名言:当你把一个物理学知识给你奶奶讲明白时,你才算真正掌握这个知识。

在实践这一步,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无穷的失败。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才是偶然。学习编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哪怕照着书上的代码写,运行失败的情况也远大于成功的情况:可能是忘记加一个⌈:⌋,也可能是缩进出错,甚至可能是命令单词输错了……出错的原因千奇百怪,不亲自趟过那些坑,永远不知道知识转化为成功还有多远。

有一句话我在学完单片机之后非常非常喜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出自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初学时还不知⌈躬行⌋艰辛,只有在一遍遍调试、找bug时、重新画板子时才明白了为什么陆游要用一个⌈终⌋和⌈绝⌋字:不经历过一轮又一轮的失败,是很难体会到那种实践成功之后的喜悦的;不去一遍遍的尝试,就不可能明白书本离实际还有多远;教材上短短几句话几行代码,往往需要自我折磨几个晚上才能明白。

在品尝到最终成功的甜蜜之前,失败的苦楚早已填满心田。

实践的过程就是如此,是一个不断打破固有认知,建立新认知的过程。我认为实践才是满足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最好方式,看完一本书或者学完一门课程只是起点,能够基于学到的知识做一点东西,可以是一个用尽心思的课程设计,也可以是如这篇文章一般写1篇读后感或者小论文,才能算完成了一次学习。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自己认知上的错误,从而不断修正。

实践的反馈同样重要。如果选择的实践远超自己的能力,失败是必然的,而且是无益的失败。最好的实践方式,应当是选择自己能力边界之外一点点的难度,不断的⌈蚕食⌋,最终完成目的。

这就是渐进式学习。

渐进式学习是学习的最短路径

从大脑的作用机理来说,选择渐进式学习是因为我们的记忆方式天生就是趋向于⌈模糊⌋。

这是因为在生存阶段,人类每天面对的危机与挑战不尽相同,太过于精准的记忆并不利于我们发现事物的共同点,也就失去了灵活应变的能力。所以大脑在记忆时采用的是⌈排除法⌋:首先就排除掉哪些与生存无关的信息,对于与生存相关的则模糊处理,以便发现相似之处,更好地应对未知风险。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选择渐进式的学习方式才是最符合人类本性的:学习那些与已有认知比较接近的知识效率最高,由易到难是一种很合适的方法。在实际学习中,我们应当采用的策略应当是从上到下,从全局到细节。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到对于教材类、文献类的材料,应当采用先看目录,快速浏览全文的方法,然后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再详细阅读,在阅读发现的难度再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在《如何高效学习》一书中,杨说构建知识体系就好似建设一座城市,这个比喻是很恰当的。

小步快跑,积跬步方至千里。

拓展与关联

先来总结一下:学习的本质是新知与旧知的关联,学习最重要的三件事:间隔复习、注重实践、渐进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