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划了一个圈——再读《如何有效整理信息》

周六在咖啡馆等老婆排练节目,随机地在微信读书中点开了《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其实我在2018年就已经读过这本书了,当时读完感觉和日本其他的效率畅销书没什么不同:在说正确的废话而已。

但是这次重读,却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原来知识管理只是划了一个圈而已。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知识管理方法,很多都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已。比如今天所推崇的 daily note ,与奥野宣之在本书中提出的一本笔记打天下(一元化笔记)似乎并无不同。不强调分类,以时间为顺序,鼓励将自己喜欢的内容全部记下,这些共性更是似乎在奥野宣之写本书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换句话说,知识管理的方法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更新,大部分人一直追逐的不过是在不同载体上的实现罢了

一、安能辨我是雄雌

看书先看目录。全书一共6章,分别为:

  • 第1章 一册笔记本建构的知识生产体系
  • 第2章 一元化笔记的三条规则
  • 第3章 记录信息的书写和粘贴方法
  • 第4章 孕育创意的生活日志
  • 第5章 帮助活用素材的知识生产技巧
  • 第6章 方便自由参考的笔记索引

考虑到少数派上使用纸笔的应当是少数派,所以第1章、第3章和第6章可以略过,有需要时再翻阅即可。第1章只要记住作者提倡一本笔记本打天下,生活工作的内容都往里面塞;第3章就是属于作者的笔记方法,仅供参考而已,实际上每个人记笔记都会产生自己的使用习惯。

在这里我觉得需要厘清的一个概念是,一本笔记打天下是不是等于all in one?

我认为不是的,重器轻用仍然是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原则。书里说的笔记本,对应的应当是输入体系中的⌈初加工⌋环节,比如roam、logseq、思记、手机便签等等,笔记本里记录的是灵感、是下意识的评价与感受,但不是输出的内容。输出内容需要我们再加工,这里需要的是obsidian、typora、思源等长文档型的工具,如果还涉及到艺术创作,那就需要更加专业的工具了。

第2章主要是说一元化笔记的三条原则:

  • 一元化
  • 时序化
  • 索引化

这三个词同样也是如今风靡的Daily note所遵循的原则。Roam那票人大谈特谈的无压力啥的,在这一章里早有提及:

就算是不太细致的分类和整理,一元化方法相较之下也更适合个人使用,其长处如下。

· 记录很轻松

· 找起来安心

· 坚持做也不费力

如今推崇双链+ Daily note 的原因是无压力记录。关于无压力记录大多是说把整理的压力往未来推,因为未来的时间约等于无限,所以整理的压力也被稀释到最小,只有在需要知识点的那一刻才产生寻找的压力。哈桑在语雀写了一篇万字长文,比较详细的解释了daily note的优点,感兴趣的可以点进去看看。

而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一元化笔记整理方便的原因是:不需要分类、明确知道搜索范围。

其中一点就是整理需要花的时间非常短,因为你是不假思索地把信息不停地扔进箱子的。另一点是,在寻找你想要的玩具时,你能肯定它就在箱子里。

这么一看,无压力记录好像不需要用万字长文去说明啊:我用一本笔记本记录一切,那我要找东西直接去这本笔记里找就可以了。电子化、数字化无非是不用自己建立索引而已,而且就搜索效率而言,二者并没有质的飞跃(前提是有自己的纸质笔记索引体系)。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嗤之以鼻,软件的搜索功能不比翻笔记快?实际上还真不一定,因为记忆是一个很复杂的机制,不是只有视觉才与记忆有关,五感都和记忆有关。一段记忆关联的感觉更多,就越难忘。从这一点来说纸笔的优势其实是很大的,因为你在纸上记录的时候至少有三种感觉被调用:视觉、触觉、听觉。所以其实如果真是在一本笔记本中记录一切,找到想要的并不难,因为与之相关的还有当时记录时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摩擦感,以及前后页的视觉记忆。

一个熟练使用字典的人查生词并不会比用电子词典的人慢多少。

第4章让我颇有触动的是这句话:

你不是因为感觉很强烈才写的,实际上是因为在写才有了强烈的感觉。

这其实与去年大火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不谋而合:不写,就无法思考。费曼与那位历史学家的经典对话又在我脑海中浮现:

  • 一个历史学家在费曼办公室看到了费曼的笔记,他惊喜的说:“我看到了费曼的手稿。”
  • 费曼严肃的回答:“不,这就是我的思考。”
  • 历史学家说:“那这就是思考过程的记录。”
  • 费曼说:“不,我不写就无法思考。”

我在少数派写作的这半年来也确实是有这种感觉:写文章不是因为要写了才去思考,而是在记笔记时自然就会积累想法,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成文成篇。

在第5章,我最喜欢的是这句话: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扬(James Webb Young),《创意的生成》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老话:⌈天下文章一大抄。⌋

说的现代一点,就是⌈我所有的xxx,都是对xxx拙劣的模仿。⌋

不好听,但事实就是如此。就算是学术领域,很多理工科也是在实验各种排列组合,更遑论其他。

拾前人牙慧其实挺重要的,我再一次明白了输入的重要性。只有长时间保持足够的输出,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产出。

奥野宣之在书中也给出了⌈创意5步曲⌋:

  • 收集
  • 咀嚼
  • 发酵
  • 顿悟
  • 实现

关于收集的意义,本章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因为判断笔记本上内容的价值的并不是现在的自己,而是你现在根本不知道会变成怎样的将来的自己。⌋,这也是任何笔记方法存在的根本:面向未来的自己。

至于咀嚼,书中提到了很多点,比如无目的的重读,交叉参考笔记,重读时要留痕。这些其实与卡片笔记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经常回顾,做好批注。

发酵也就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精炼,书中的具体方法提到了要自由排列卡片/笔记,使用大号纸张移植必要信息。在我看来换算成如今的数字笔记的话大概就是可视化笔记、建立项目笔记以及索引卡。

第6章就不多介绍了,主要讲的是如何实现纸质笔记索引系统。

铁打的方法,流水的载体

重读完《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之后,⌈铁打的方法,流水的载体⌋这句话就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其实知识管理,或者范围再大一点,学习的方法一直没有改变。

仅以《如何有效整理信息》这本书为例,里面的内容听上去简直熟悉到不能再熟悉:要无压力记录,要经常回顾,要区分⌈信息⌋与⌈知识⌋,要建立好索引……

唯一的区别是,奥野宣之在用纸笔,今天大多数的我们,在用电子设备。

但是用电子设备做数字化笔记,我们往往会陷入⌈先做好选择再行动⌋的怪圈,潜意识中总有“选好设备/软件,我的笔记就一定会很有用”的念头。

可是,设备、软件是因为个人学习的需要才产生价值,是先学了才会有需求,而不是买了才能学。

退一步说,不用数字化笔记,用纸笔就很低效么?纸笔不能满足信息爆炸时代的学习吗?

我认为不是的,纸笔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可行的选项。

比起先选择工具,我认为在知识管理中更重要的,是任何时刻都保持好奇心,坚持科学客观的方法去探究世界。

其实这也是一句正确的废话,只是我发现可能很多人已经忘记自己为什么要选择⌈效率⌋了,迷失在各式各样的双链与图谱中。

我当然不是在反对现代化的工具,人类文明不需要返回刀耕火种的年代。

我想说明的是,比起先去了解各式各样的先进工具,更应该做的是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想做什么,想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然后尽力去做。在做的过程中,自然会使用各式各样的工具。

驱动我们的是,应当是内心的渴望,而不是外界的工具。

人不应当是工具的奴隶,我们使用工具是为了解放自己,而不是再给自己套上一副枷锁。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