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手头的工作终于告一段落,可以继续水一下文章了。
得益于前一阵的高强度工作,我可算是把前半年的⌈效率心得⌋和工作结合起来了一次。
一、场景与驱动
我认为效率应用与⌈差生文具⌋紧密联系起来,很大程度上确实是闲的没事。我当然不是说折腾不行,只是玩具与工具的确有不一样的地方:玩具需要我们去挑战,需要我们去摸索如何发挥最大功效,本质上是一场⌈游戏⌋,我们需要竭尽全力去玩透开发者为我们准备的一切,⌈我⌋需要去攻克困难,享受折腾之乐。
而工具则不然:重点是开箱即用,越傻瓜越好,强调⌈顺手⌋,要求工具必须匹配个人使用习惯。
我想很有必要强调一点:效率应用不等于效率工具,更不能等同于生产力,是工具还是玩具取决于场景。
如果是周末闲暇时光,自然可以细细把玩各项功能,从 SQL 到 CSS 玩个遍;工作相关则显然不行:习惯往往具有巨大的魔力,让我们在明知⌈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情况下仍然跟着惯性走,工作使用新工具是一件颇具风险的事情:使用可能更好,不使用一定不会变差。
再深究一下⌈玩具⌋与⌈工具⌋的内在分别,则在于驱动:是为了尽快从 Deadline 的的重重压力中解放出来,还是乐意在一个又一个新功能、新主题、新插件中不可自拔?
二、一些例子
最近完成的最重要工作莫过于一篇万余字的调研报告。一篇调研报告涉及以下部分:
- 资料收集
- 实地调研走访
- 收集专家意见
- 组稿
调研报告的难点有两个:一是信息碎片化。在报告撰写过程中我需要阅读各类行业报告、论文、反馈材料、专家意见、相关政策等等,渠道非常多样,很难说能用一种工具就完成整个收集流程;二是写作时间碎片化。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和学生时代一般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泡在图书馆去写论文,特别是疫情之下我还随时需要参加防控工作,在没有固定写作场所的条件下完成初稿成为了另一个挑战。
我在解决这两个困难的过程中渐渐明白了我的需求:
- 快速收集/记录
- 通用格式
- 双链
基于我的需求,我逐步选择了以下工具:
1. 收集 ——Cubox
收集工具,也就是稍后读-标注工具。这其中最有名的毫无疑问是简悦,但是简悦在移动端的使用方法属实不太符合我的需要,需要另下载 kiwi 不说,同步助手也只能在桌面使用,对于需要随时查询整理这一点来说简悦的使用难度无疑是很大的。所以我选择了 Cubox 这种这种傻瓜式的剪藏工具。另外 Cubox 的搜索浏览记录功能实在是太好用啦!不能说完美解决⌈我好像在哪看过⌋这个问题,但确实有显著改观。
在这里我想表达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原文与标注的导出自动化并不是必须的。我认为剪藏可以随意,但是选择进入个人笔记库则仍需要一次筛选。
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我并不希望将原文、标注这些一股脑地导出到笔记库中,我希望在笔记库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我自己写出来的,⌈如无必要,勿增引用⌋。当然我也不是绝不引用的⌈原教旨主义者⌋,对于必须使用原文来进行说明的自然也无法避免。这里的勿增引用,更多是逼迫自己进行费曼式的思维训练。
2. 中转站/草稿本
另外我认为在剪藏和笔记之间,还需要一个中转站/便签/草稿本工具。这个工具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特点:全平台、快速记录、快捷复制/导出。当然使用 ob、logseq、notion 本身自然也可以,但我个人觉得,还是人为分割开⌈草稿⌋和⌈笔记⌋为好。因为在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其实是我们跳跃的思维,记录这些事情一是要快,二是这些记录很多就毫无逻辑可言,需要二次加工之后才能成为永久笔记。
简单来说,我认为 fleeting notes 和 permanent notes 应当使用两种工具,而不是合二为一,将两者放在同一个应用中。二者都需要回顾,不同的是回顾 fleeting notes 时多采用随机的方式,在回忆曾经的头脑风暴时更能刺激我们的神经元,而 permanent notes 则多为有目的查询,毕竟那是我们经过整理的,可以打上自我标记的作品。
就我个人而言,我选择的是思记(Seeds),一款大纲式卡片双链笔记软件作为 fleeting notes 的工具。使用思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可以很轻易的实现草稿——卡片盒这个过程:随时记中的内容可以不输入标题,快速记录;而当内容足够完整时,输入标题后则会自动归入⌈笔记⌋中,可以很轻松的区分什么是草稿,什么是笔记。另外除了全平台的特性之外,思记的 md 格式无论是复制到思源还是 ob 中都比较匹配,不用再花心思进行 2 次调整。
选择 Seeds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是全平台!真正的全平台:有网页、MAC、PC、安卓和 iOS(还在测试)。每一个打工人都应该有一个草稿本,纸笔当然是永远不会落后的选择,而电子草稿本/记事本/便签,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可以多平台同步。其实 seeds 与 logseq 基础功能非常接近,但是之所以我最终投入 seeds 的怀抱,官方同步占了很重要的原因。
少折腾有时也是一种幸福,为思源付费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报告最后的撰写环节之前,我会在 Seeds 中写一张 MOC,手动将相关的笔记汇集到一起。而在 Seeds1.6 改版后,新增的画布(亦即白板)功能则让思路整理更加简单:我直接在画布中将相关的笔记卡片拖到画布中,然后一边思考一边连线并添加描述,形成最终的大纲。
3. 写作与成稿
我现在写作是使用 Obsidian ,配合 Typewriter scroll、Easy typing 等插件码字体验让我个人非常满意。而在最终排版时,我则会将文章放在思源中进行,思源不用怎么折腾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完成图文排版(ob 图片排版属实要费一点功夫),而且还提供了一键复制到知乎/语雀/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对于文章发布来说再好不过了。另外思源在这里也起到一个最终归档/备查的作用,思源的搜索还是比 obsidian 要更容易使用一点。
我之前也曾经在思源和 Obsidian 间徘徊,但是我在使用过 seeds 之后突然就想明白了:seeds 装的是我的想法,ob 和思源装的是我的作品,作品完全不需要为在几个地方展出而纠结啊,同时使用又有何不可呢?
这也算是对重器轻用的一种实践吧:取 obsidian 的可定制性和思源的易用性,尽量避开编程/深度折腾。
三、几点感想
《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我 21 年就已经看过了,那时候对于卡片笔记的实践仅限于做读书笔记,而今年我将卡片笔记与工作结合起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再也不怕 DDL 了!
以往撰写万字起的材料总是会陷于八成精力与时间花在开头,最后赶在 DDL 之前匆匆结尾的窘迫局面。而在实际写稿工作中践行卡片笔记写作法后,往往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笔记,比如我在查阅有关「苏州工业园区改革发展经验」时,陆续做的几篇笔记实际上就构成了报告第二部分「国内外先进地区发展经验」的主体,实际上我在组稿的时候只是非常简单的打开 seeds,找到相关卡片,然后使用「复制全文」功能统统贴到 obsidian 中,然后简单段与段之间连接词后就可以了。
写作的压力被极大的稀释了:比起一个星期写 1 万字,一个月写 1 万字谈不上有什么压力。我只需要形成一种习惯就行:每篇材料读完后形成阅读笔记,实地调研后整理会议发言形成会议笔记,有比较长的空闲时段时则翻阅笔记库,将相关主题的笔记组合在一起,形成关于某一确定主题的初稿。实际上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最终成稿是跟着笔记一起完成的,笔记记完,其实就意味着初稿已经写完了。
另外一点感受就是,笔记一定要起标题。很多朋友对于笔记起标题非常反感,认为起标题压力太大了。但是我认为笔记和个人心情或者想法记录是两回事。笔记是一定有一个主题的,只是或大或小的问题。